思享FUN局:金牌人才官手把手教你如何「辨真金」!
- 薪人薪事 | 2020-07-01 12:00
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,识人是人才选用的根本。 招聘看似简单,门槛低,却也能分出三六九等。高段位HR与普通HR的区别就在于,是否能真正了解业务,甄别出更适合组织发展的人。 在实践中,这些都是阻碍HR进阶的问题: 如何跟老板、业务部门更好地配合? 遇到紧急招聘需求时应如何正确应对?
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挖出候选人的动机?
…… 近日,企家未来研究院出品的《未来人资 · 思享FUN局》第二期,就邀请到了三位大咖嘉宾,分享他们对于以上问题的观点和经验。
以下是节目中的精彩分享实录,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独到人才观与实战经验。
Part.1
严嘉伟:三位嘉宾搭档非常有意思,有央企、外企、私企,有HRD、老板,还有偏乙方的。从各位的角度,你们都是怎么识别更适合组织的员工呢?
小龙哥:我们在创业初期,招人非常困难。但随着公司的逐年发展,招人的压力变得小一些。但同时我也一直在琢磨:怎么样找到志同道合的人?
首先,“以志相交,而不是以利相交”。我们曾以高薪、高职位引进了很多高管,结果呢,当他们遇到极大困难时,坚持的力度以及对事情的推动性却不够好。所以在前期沟通时,要先做到以志相交,如果以利相交,必然利尽则散。
其次,动机。以事情为中心的人,往往会走得更长远。他们甚至会不顾颜面、放下面子和身段,跟周边团队磨合;反过来,以人相交的人,他总会顾虑重重,怕驳了谁的面子,这样是打不开工作局面的。
第三,学习和认知能力。任何事情向前推进时,都不会一成不变,每天都可能面临大量的新问题,那么他的拆解能力、学习能力就非常重要。
段连辉:我理解今天的主题是如何选人,要想做好选人,要做到知己和知彼,所以引入——冰山模型、胜任力模型,并把他们融合在一起,我们今天所有的讨论都将围绕着这张图进行。
我把冰山模型做了俯瞰图,然后再把胜任力模型融入到冰山模型中。
要运用这个图,首先要做到两点:知己、知彼。知己就是对要招的岗位有了解,知彼就是对这个人有了解,这两项匹配上,才是我们要找的合适的人,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。
Part.2
嘉伟:招聘必定会涉及到人才画像,你们觉得应该是老板把这事说清楚,还是HR应该主动问清楚?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HR跟业务部门、跟负责人沟通时的技巧吗? 段连辉:站在HR的角度,我觉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。考验HR能不能做好人才画像,下面这几点很重要。
第一,HR需要具备同理心。你能同理到老板,也能同理到员工。
第二,HR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否达到。比如格局、洞察力、以往经验、对公司业务和整体情况的了解。这决定了是否在老板开口前,你就已经知道他要什么样的人。
第三,学会挖掘隐性的东西。建议HR一定要掌握这门技能——行为事件访谈法。
学会去问为什么;
学一些引导技术;
要做到勤奋;多看、多听、多问、多总结。一个好的HR,能在员工离职前,就有感知,能预测业务部门需要找个什么样的备选,要走在业务部门前面。
Nancy:把业务部门和老板当成客户来服务。
首先,业务部门要配合HR做人才盘点。这个岗位为什么缺?你需要要这个人来解决什么问题?这个岗位必要的技能是什么?
另外,作为HR必须要引导老板和业务部门根据部门业务趋势来补充力量,特别是对人才储备、人才梯队建设的想法,有了这些底层的东西,才能帮助自己梳理人才画像的深层部分。
Part.3
嘉伟:如果招人时,两个候选人各方面都还不错,岗位需求也很急,你会怎么选?
小龙哥: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在用人层面的反面案例。我曾在一本管理学书上读到过一句话:真正的管理高手是什么人都可以用的。我就把这句话深深记下来并实践了。
实际上这样是很有问题的。如果候选人他自己的态度就不行,那么出事是迟早的。
每个人在企业里都是有影响力的,态度不对的人吸引来的或看重的人,可能跟组织原本的气质也不匹配,最后再去调整的话就是一个团队的问题了,其中积累下来的业务流程和协作模式,反倒需要降低速度去重建。
所以,宁可顶住压力,找到更合适的人,也不要临时救急性地招人。
段连辉:企业用人仍要坚持“宁缺毋滥”的原则,但也放在某个环境中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决策。
第一,看职位层级。如果是低层级的,只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工作,可录用。
第二,看紧急程度。只为解决眼前的问题短暂使用,可录用。
总之,我们选人还是要针对上图进行考虑,还是需要放到冰山模型里去理解,需要去寻找他的动机、性格特点和自我认知。建议学知识要“死心”,用知识要“活心”,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着手于眼下,着眼于未来解决问题的。
Nancy:非常同意小龙哥和辉姐的观点。在企业中确实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,同时这也涉及到另外一个层面:企业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。
企业和员工应该是由利益共同体往事业共同体,再往命运共同体发展。这需要时间,也是可以被允许的,但是CEO要先告诉HR人才画像。
老板是最了解企业整体运行和未来发展方向的,老板有义务和责任帮助HR甄别更适合企业的人才。
Part.4
嘉伟:那在新业务中,我们怎么在面试中了解候选人隐性层面的东西?
Nancy:首先,用测评工具,类似大五人格、DRSC、MBTI等,去寻找候选人的动机、价值观。但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,不能全信。
其次,结合候选人的需求、经验、价值观,找到他与组织内部、与岗位的共生价值。
段连辉:如果能用工具解决是最直接有效的。如果工具解决实现不了的,那只能靠人。我们知道有很多企业家,经验丰富的管理者,HR都是识人的火眼金睛。那怎样做到呢?
第一,“以貌取人”初步判断。前三十年我的形象是父母给的,以后就是我们自己修来的。
第二,望闻问切,深入了解。目的是找到和我们一样气味的人。
第三,问动机的方法。动机是最深层的,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,所以要引导,尽量具象。你想没想过五年之后、十年之后,你的办公室是什么样子的,你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子的,你回到家里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,你的爱人是什么样子,你的孩子是什么样?他内心渴望的,才是他的动机。
小龙哥:与我自己的发展有关,我喜欢问候选人的兴趣点。
我是技术出身,以前的技术大牛家庭条件大多都不太好。为什么呢?程序员工资高,家庭背景也没什么可依仗的,所以希望从技术上谋条出路。
而现在呢,很多90后程序员完全靠兴趣,觉得编码很酷,哪怕编一个玫瑰花给女朋友,编码编出来的都比买的要好。
先摸清楚候选人的感兴趣的点在哪,HR再去思考公司里面有没有更合适的职位,找到组织跟员工的共生价值。
Part.5
嘉伟:最开始的时候,Nancy抛过一个问题,是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?如果真的缺人时,你们会选择外聘还是从内部提拔?
小龙哥:作为老板都希望自己的事情或事业能更快一些。因为我每天面临着外部市场的压力、投资人和合作伙伴的期望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会想队伍能不能再引进一些高人,发展再快一些。
而且一旦做了老板,见到的东西更多了,往往比做员工时更谦虚,希望用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所以,当组织出现惰性稳态时,一定要引入鲶鱼,改变困局。
内部选拔,也是我这一两年一直在总结的方面。以史为鉴,这四条我特别看重。
1、“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”。志指心智,也就是在询问公司是非之事时,观察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,洞悉他的志向、秉性以及未来。
2、“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”。向他请教谋略。一个有思想的人,能给出你非常有条理、有框架性的建议。
3、“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”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究竟有没有跟你一块共同担当的决心。
4、“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”。在没有加薪和晋升机会的情况下,能不能把事办好。如果一开始愿意去付出,在下一次提拔时,我会从人心上给他免考,直接给到更好的机会。
段连辉:小龙哥分享的关于外聘高管的观点很亲切。以前我做HRD时,也困惑老板为什么不从内部提拔?但是现在我非常赞同!
招人是来干事的,就是因为觉得内部人不能支撑业务快速发展,所以才会去外面招。
如果高管招来没待住,或没创造价值就走了,说明这个人是不合适的。招高管,招的是核心。所以我建议HR一定要认识人性、掌握人性,研究一些心理学、生物学、社会学和进化学对我们充分了解人性是很有好处的。
另外,我们在认同他的专业技能后,再往下一层就要考察动机。动机是很难被察觉到的,这恰恰考验HR的功力。
关于内部选拔,我们可以借鉴国企、央企的一些做法,如挂职锻炼、压担子。人才是练出来的,干部是干出来的。
但不管外部招聘还是内部选拔,总的来说,想找到合适的人得注意三点:
1、和我们是不是一路人。对于高管来说,这是可以一票否决的点。
2、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素质能不能直接产生价值?是不是能不能跟我们一起干?
3、考察认知能力、学习能力。是对潜质的研究,决定这个人能走多远。
Nancy:在内部选拔上,小龙哥跟辉姐都是站在「道」这一层面去选角。那我就站在法跟术的层面给HR建议吧——人才盘点。
通过人才盘点,将这三类人区分开来:第一类能力弱但意愿强的;第二类能力一般意愿也弱的;第三类能力强意愿也强的,是核心骨干。然后结合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,给予他们更多挑战,帮助他们成长起来,最终做到个人能力向组织能力的转化。
当这些人成长到一定阶段,动机发生变化后,就需要通过培训、谈话把他拉回来。这时就需要「摸底」,通过人才盘点,把他的能力摸清楚。
另外,结合人才发展,内部培养其实更高效。因为他更了解企业文化,更熟悉业务与组织的团队配合。外聘来的人需要融入团队、建立默契,这个必须要时间沉淀。
所以内部的选拔,有时候就应该通过人才盘点和人才发展计划,去选出优秀的苗子来。
总结
嘉伟:今天三位嘉宾的分享都非常到位,节目也接近尾声了,总结一下,本期节目中,我们达成了这样几个共识:
1、用人时,宁缺毋滥。这是招聘中很关键的一点。 2、HR要跟老板和业务负责人一起梳理招聘需求,有些核心问题也是要去跟业务部门碰出来的。 3、最核心的,在识人时,更多看重的是他冰山下隐性的动机和价值观层面。 4、在视野上,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外部引入,也要放眼企业内部优秀人才的选拔。